“先立后破”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找准切入口|聚焦两会“热词”

发布时间:2024-03-12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新质生产力”一词自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后,陆续迎来社会各界关注。近日,随着全国两会对“新质生产力”的高频提及,该词再次引发网络热议。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总书记对此已有深入阐释——它是一种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可以预见,新质生产力必然能带动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问题关键在于,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已出台“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在政策支持下,不少企业家已开始大刀阔斧的创新变革,那么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

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们专访了长期深耕在专精特新企业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人机交互研究前沿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邬爱其、研究员(长聘副教授)童昱,并整理了持续多年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践的企业家校友对“新质生产力”的看法。

不破不立?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

今年全国两会之前,众多省市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新质生产力”,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政策部署各有侧重。在国家与地方政府所营造的浓厚氛围熏陶下,加上以AI为代表的各类新技术不断迎来新突破,不少传统企业开始“跃跃欲试”。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将是一次风口性的高质量发展机遇。”邬爱其表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迎来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降本增效,形成新的创新点,打造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其次,通过新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绿色低碳,有利于通过ESG实现可持续发展;再者,可以实现质量品牌效应的增强,从而引领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

正是看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背后的这些“甜头”,各省市不少传统企业秉着“不破不立”的心态,立刻引入新技术,废旧立新,匆忙争吃“第一只螃蟹”。

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技术引入这样简单。邬爱其表示,新质生产力虽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但它所要求的变革不只是劳动要素的变革,还有劳动主体和劳动关系等多方位的变革。“这就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太心急。”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给出了两大关键词——“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在邬爱其看来,这不仅给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出了引导。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未来最前沿的生产力形态,它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高质量发展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非一蹴而就。因此,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

邬爱其进一步解读道,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在短时间里快速产生新的生产力,或者有条件去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阶段、立足行业实际情况来布局,不可盲目跟风。比如很多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才刚刚起步,这时去拥抱新质生产力将会面临严峻挑战。

为什么要“先立后破”?因为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后可能会破坏原有的运营模式,如果在新的生产力尚未稳定形成之时贸然废除原有模式,企业将会面临巨大阵痛,甚至是生存风险。

“所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要循序渐进、小步迭代,尤其是资源能力相对有限的中小企业。”邬爱其表示,在企业建设过程中,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引入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通常需要高成本,如果这些成本最终不能转化为新的竞争优势,原本的优势又荒废了,那企业将会面临“踩空”的危险局面。

挑战与机遇共存,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找准关键“切入口”

一些企业认为,引入先进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这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上的一小步。邬爱其表示,企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重视高素质人才引育、数据价值挖掘以及管理模式的升级,同时还需考虑消费者对新科技产品的接受度等。

长期为浙江数字化转型升级献言献策的童昱也表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可能迎来一系列挑战,需做好长期作战准备。

“首当其冲的一大挑战便是人机协同的磨合。”童昱表示,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了相关产业的颠覆性变革,但变革并不等同于创新,要让新的服务模式、经济模式真正发挥作用,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经历人机协同两个维度的磨合过程。

“以服务业或者医疗服务为例,人机协同需考虑合作者和接受者两个维度的磨合。一个是当服务提供者变成了AI以后,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因为我们很多相关研究发现,AI抵制现象还是广泛存在的;另一个是当服务提供者变成了AI以后,合作者是否能接受。比如在医疗领域,医生和AI之间应该怎么去协同,医生会不会对AI工具有所抵触,怎样协同才能发挥更大作用,这些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面临的挑战。”

当然,有挑战也有机遇。在童昱看来,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技术浪潮已席卷全球,无论是组织还是社会应用层面,都不可避免会受到该浪潮影响。

“我们不能去抗拒这个潮流,而是思考如何将新技术更好地嵌入到新的服务场景和产业中,激发科技创新的生命力,这对企业和学术界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她表示,新质生产力并非传统资源转化而成,企业需要加速新技术、新资源的价值转化,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其中一个关键切入口在于——数据价值的挖掘。“我认为需要探索的一条道路是如何将数据要素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因为当AI等新兴技术引入,企业实现平台化、智能化后会沉淀海量且多元的异构数据,这些数据放在哪儿?能否转化为有价值的数据产品、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这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目前,学术界很多学者都在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难题,童昱过去多年来也带领团队在数字医疗数据价值挖掘上逐步探索,如何促进线上、线下医疗数据融合,让数据更好地赋能医院和平台?如何拓宽医院服务边界,进一步找到数字医疗服务的场景,让数字技术发挥更大价值?童昱团队希望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攻关”,为人民生命健康做出贡献,也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慧。

专精特新企业或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尽管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面临重重挑战,但面对抢占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机会,各地企业仍毅然选择往前“冲”。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长跑赛的枪声已经打响,那么哪些“选手”可能成为这场比赛的主力?

作为长期研究专精特新企业成长问题、成长机制与模式的学者,邬爱其表示, “当前,一些行业领军企业、产业独角兽、战略性新兴行业企业,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讲,专精特新企业或将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因为现在还有很多专精特新企业身处传统产业,他们的劳动力和经营理念都相对传统,科技创新也没达到非常前沿,亟需转型升级。还有国家认定的一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类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很高,也将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邬爱其进一步解释称,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有这样的基础和能力去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也是他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处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它的发展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赋能产业链,推动集成创新发展。

“因为很多产业中龙头企业发展不错,但下面的产业链配套企业能级水平可能相对一般。从资源和能力的角度来看,这类扎根行业较深的专精特新企业,更有基础和能力去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它的创新发展将直接带动配套企业的成长,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企业看“新质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价值才是硬道理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企业,他们如何看待与理解新质生产力?

浙大MBA校友、e签宝创始人兼CEO金宏洲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是做好科技创新,并小步迭代地做好科技创新与传统业务的结合。他说,SaaS领域未来十年是中国SaaS黄金十年,未来他将进一步打造SaaS新质生产工具,赋能企业数字化,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鲁尔物联是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致力于服务城市安全和工业生产安全等领域,基于人工智能的传感器、算法、模型的软/硬件的产品组合,形成端、边、云完整的AIoT解决方案。对于“新质生产力”,鲁尔物联创始人、董事长胡辉也有关注。在他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做深、做强专精特新一脉相承。未来,他将带领企业从专精特新的角度切入,发展新质生产力。

浙大EMBA校友胡克飞带领的极客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无人机的行业应用,包括航空、电子、AI、智能制造等,“极客桥悬停灯”曾获“实战应用卓越贡献奖”,被誉为应急照明领域世界级颠覆性创新。他认为,相比如何降本增效,企业家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工具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

浙江孚宝智能科技董事长贾国强多年来带领企业以人工智能为医疗、康养行业赋能,他认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要兼顾科技创新与企业生存,注定艰难,但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创业初心。“企业要做的应该是老百姓用得上、接地气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第一位的。”

上述企业家在浙大管院2024新年论坛上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观点分享(从左至右,上排:金宏洲、胡辉;下排:胡克飞、贾国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于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是学术界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

未来,我们将携手校友、同行及各界人士,以学科交叉、开放办学共同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上的“难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关闭
Baidu
sogou